利国国际老牌w66·(中国)最给力的老牌

改革开放30年水泥工业发展举世瞩目

发布日期:2009-03-24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完成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场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使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8%,成为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世界银行的专家评论说:“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其间,我国的水泥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技术、新装备的集约化生产不断取代落后、分散的小生产方式,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举世瞩目,从一个侧面衬托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飞快发展,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 

  水泥产量超越1978年20倍,先进工艺技术成为主体

  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我国水泥产量只有6524万吨,相当2007年我国一个月产量的一半左右,其中立窑水泥占65%,其余是湿法窑、立波尔窑和干法中空窑生产的旋窑水泥,都属于目前要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当时国内还没有一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水泥工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强劲拉动而迅猛发展(见图1),从1985年到现在,产量始终名列世界第一,2007年水泥产量136000万吨,是1978年产量的20倍多。从1978年到2007年,以年均11%的高速度持续增长,同我国经济发展一样,是同期世界上水泥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30年来,新型干法水泥从无到有,尤其是近5年来,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平均每年净增1亿吨以上(见图2)。2007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达到水泥总产量的55%,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型干法工艺已经成为我国水泥工业的主体,这标志着我国水泥工业技术结构调整已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为2010年实现新型干法水泥达到水泥总量70%的战略目标夯实了基础。

  我国水泥工业持续高速发展在世界中首屈一指,新型干法水泥在我国的迅速崛起充分体现了我国水泥工业的技术进步,这些成就谱写了我国水泥发展史中光辉的一页,同时也`赢得了世界同行一致的赞誉。改革开放促使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国内对水泥的需求仍会保持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水泥装备实现了从“引进来”向“走出去”大跨越

  水泥质量的提高、生产规模的增长得益于水泥装备的技术进步。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水泥技术装备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水泥装备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研究开发、引进关键技术和消化吸收阶段,现已进入自主创新并拥有国际先进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时代。

  我国第一条新型干法生产线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着手进行筹划、最终选定从日本成套引进的4000t/d生产线,于1984年在冀东建成投产。在这个时期购买国外成套设备建设的新型干法生产线还有宁国、珠江、柳州、新疆、云浮、顺昌等水泥厂。这些生产线的引进、建设和投产为以后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的设计、施工和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研究开发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1996年我国建成第一条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国产化示范线——冀东二线,为此冀东水泥厂被誉为中国新型干法水泥工业的摇篮。

  自主创新和技术开发,是水泥基本建设“低投资、国产化”的基础,也是技术结构调整的保障。水泥工艺和装备的技术进步,使水泥项目投资大大降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设一条日产4000吨生产线需投资15亿元,现只需投资4亿元;原来建设一条日产2000吨生产线需投资7亿元,现只需投资2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建设期成倍缩减并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达标。生产运行中,新型干法替代立窑等落后工艺不仅促进了节能和环保,还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上升。从上世纪末,国际原油价格的快速上涨使国内外能源价格普遍上升,我国水泥行业的科技工人员和员工通过创新和技术改造,消化了能源等上游产业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十多年来保持了水泥价格的稳定,为国家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付出了极大的奉献。

  经过不断的研究开发和自主创新,到本世纪,以中国中材集团公司为主体的水泥技术装备制造业已经走出国门,出口到亚洲、非洲和欧美发达地区。出口到阿联酋的10000t/d水泥生产线和沙特阿拉伯的多条5000t/d水泥生产线项目,标志着我国水泥装备集成能力的实力日趋壮大,水泥装备制造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现在世界上已经建成的10000t/d级生产线有8条,其中有5条是中材集团公司研发、设计、制造和施工建设的。

  改革开放为我国企业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大量商机,使制造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据统计,中国制造业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从30年前的不足2%提高到目前的9%以上。而水泥装备制造所取得的成绩更是令人赞叹,在国际市场从零开始做起,以中材集团为首的水泥装备制造和工程设计施工企业通过与欧美跨国集团的同台竞争,目前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35%以上。他们拥有全部的自有核心技术,从而在创新
能力与创新成果上形成了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走出去”发展战略指导下,率先完成了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变。

  改革开放是企业发展、行业兴旺最重要的推动力

  改革开放前,水泥企业也和全国一样都是公有制企业。大中型水泥企业均为国有企业,按照国家计划进行生产经营;小型企业多数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计划管理。20世纪70年代,作为试点,中央直属的大中型水泥厂陆续下放地方管理,水泥行业成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中首先推出的竞争性行业之一,1992年11月水泥价格放开,企业走向市场。随着后来计划经济“部门管理”体系的打破,水泥企业一步步地从计划指标执行者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进行独立核算的经济主体。

  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和改制,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以及吸引外商独资、合资投资建设新型干法生产线,水泥工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公有制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见表1,其中股份合作和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公司多为混合所有制)。

  改革的深化、体制的优化加上市场化的经营运作从多个层面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水泥产业结构的调整。

  首先,竞争机制的引入调动了企业生产、营销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管理体制的改革又为生产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生产力再次获得解放,水泥产量快速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告别了计划经济延续下来的水泥短缺时代,我国水泥市场由传统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第二,以“业主负责制”的投资体制改革和水泥设计、设备制造和建设安装企业的市场化大大促进了水泥工业的技术创新和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随着研究成果的转化、设计方案的优化、装备国产化率的上升和安装调试水平的提高,使新型干法生产线建设成本下降了70%以上,一度难以逾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投资成本过高的瓶颈问题迎刃而解。

  第三,在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改善的同时,资本市场的建立和融资渠道多元化为企业做大做强创造了条件。加上改革开放后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水泥行业,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新型干法水泥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

  第四,水泥行业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我们学到了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的经营理念。这些先进的技术、管理和理念与我们水泥企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造就了诸如海螺、冀东、中材国际、中联、华新等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大型水泥集团,水泥工业摆脱了由于立窑企业遍地丛生致使产业集中度下降的状态,在总产量提高20倍的前提下,保持了集中度较大幅度的增长。

  因此,改革开放解决了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企业管理等问题,对加速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我国水泥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不仅把水泥企业推向了市场,而且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学会游泳营造了必要和充分的条件,企业通过技术、管理和发展理念的创新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促进了全行业的繁荣兴旺。

  科学发展观引领水泥工业实现又好又快

  用新型干法替代立窑等落后的水泥生产工艺,其意义绝不止于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更为深远的是为水泥工业科学发展迈出重要一步。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建设对水泥的强烈需求和发展水泥资金的极度短缺,使我国发展了一大批立窑水泥企业,并曾长期成为我国水泥行业的主体。这种投资少、建设周期快但工艺落后的生产方式在满足经济发展对水泥数量的需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高污染和高能耗成为妨碍我国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顽疾。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用新的发展思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为水泥行业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市场化和政府指导的协同作用下,从2003年开始立窑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到了遏制,立窑水泥产量从此由上升转为下降。从此,淘汰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的力度日趋加大,在“十一五”期间预期淘汰水泥落后产能25000万吨。此外,国家环保的要求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也使企业不断地在节能减排上增加投入、加强管理,以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国家《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水泥工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坚持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坚持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坚持合理布局统筹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到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比例达到70%以上,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能耗、环保和资源利用效率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指导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水泥工业节能减排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单位水泥产品能耗和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都有了明显的下降。2006年、2007年

吨水泥综合能耗先后达到120和115千克标准煤的水平,同比分别下降5.24%和4.01%。 

  水泥综合能耗的下降首先是结构调整的成果,用新型干法替代立窑等落后的水泥生产工艺,可使单位产品能耗大为降低。如表2所示,

  新型干法吨熟料热耗比其它窑型小的多,用新型干法替代立窑、湿法窑、干法中空窑,可分别节省28%、45%、53%左右的烧成煤耗。第二,目前与新型干法生产线配套建设的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利用水泥窑余热基本上可以满足生产线用电量的三分之一,从而也使总能耗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6年新型干法熟料产量占水泥熟料总产量的46.01%,比2005年提高6.52个百分点,与此相应的水泥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12.77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9.25%。2007年新型干法熟料比例又提高了5个百分点,相应的水泥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11.76吨标准煤,比2006年又下降了7.90%(见表3)。此外,企业对生产线工艺和设备的技术改造在节能降耗中也发挥很大的作用。

  水泥行业的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并进,在节能取得快速进展的同时,环境保护成绩斐然。随着新型干法成为水泥工业的主体,污染环境的状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新型干法纯低温余热发电的推广使水泥生产中粉尘和废

气污染明显降低(见表4)。

  尤其是单位水泥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地下降,2006年全国吨水泥排放烟粉尘平均水平比2005年下降21.0%,比2000年下降45.5%,吨水泥熟料排放二氧化硫平均水平分别下降17%和46%。

  当前,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和战略重组正在积极推进。以利用水泥窑进行纯低温余热发电为主的节能技术正在行业中推广应用,水泥工业利用工业废渣位居各工业部门前列,在使用劣质煤和低品位石灰石原料以及用回转窑焚烧垃圾并替代部分原燃材料技术等方面,也都取得显著成果,这将有助于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水泥工业乃至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期待,水泥工业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财富的同时,成长为无公害的工业、治理公害的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科学地发展,在举国夺取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胜利的奋斗中做出新的贡献。

(来源: 西部水泥网)

责任编辑:manager
top
网站首页
利国国际老牌w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