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国国际老牌w66·(中国)最给力的老牌

雷前治:“十二五”——水泥产业 十字路口的新蜕变

来源:数字水泥网 发布日期:2011-04-01
    雷前治会长用“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来描述“十二五”经济转型中水泥产业的发展。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中国一次重大的体制改革。15年的发展中,经济总量翻了近三番,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神话,也造就了中国水泥的辉煌。然而以过度消耗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我国付出了高昂的经济和社会成本,经济增长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

    加入WTO,让中国的舞步与世界的节拍逐渐融洽,“十二五”经济发展转型势在必行,在各方力量的博弈中,大浪淘沙,于水泥产业而言,挑战亦是机遇,外界温度的变化,或许已使水泥产业开始进入了化蛹成蝶的新蜕变期……

    “十一五”水泥,最辉煌的五年

    谈起“十一五”,雷前治会长总结说,“十一五”是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史上取得成果最辉煌的五年。主要有三大亮点:

    第一大亮点,技术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突破。新型干法是目前代表水泥行业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结构调整最主要的指标表现就是新型干法水泥产量的比重——从最初的不到10%,在这个五年中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建材协会、数字水泥网各个方面统计都表示,2010年这个比重已经超出了80%。这是个举世瞩目的成果,带来中国水泥工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对中国水泥工业,对所有水泥人来说,都是圆了一个梦,国际上对中国水泥工业的这种发展也给予了高度认可。

    第二大亮点,这五年间水泥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的进步。以往一提起中国的水泥工业,印象中就是生产工艺落后、乌烟瘴气、产品质量极差,但通过这五年,水泥行业大阔步推进技术进步,使能耗指标、排放指标都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取得这个成就也是很不容易的。

    第三个亮点,中国水泥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与日俱增。主要体现在技术装备方面,“七五”、“八五”时期,中国水泥工业新型干法技术还以进口装备为主,主要依赖国外的技术和装备,通过引进相关技术,不断研究、吸收,此前累积的不懈努力,在这五年中集中体现了。中国水泥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仅仅是简单的新型干法技术指标、装备的过关,更关键的是培养了这一支庞大的队伍,这支队伍目前在国际上可以说是战无不胜的。日本的新型干法生产工艺技术也很先进,工程师一辈子可能也就是做那么几条线,可能就是最有经验的工程师;但中国的工程师,甚至一个最普通的技术工人,可能在过去这五年中就要做几十条线甚至上百条线,他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是其他国家技术人员无法比拟的。

    成就,源于三大力量

    中国水泥工业在过去五年能够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和成果是非常不容易的,以往仅仅停留在汇总成果,要对“十二五”发展有个判断,需要更深层次的总结,首先要对历史有个客观的、事实求是的回顾与总结。市场、政府、协会这三种力量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是成就“十一五”最辉煌水泥工业历史的三大力量:

    市场的拉动。过去五年中,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突飞猛进,带来水泥需求的增长,这个宏观环境是水泥工业辉煌发展、结构能够迅速调整的最根本原因。没有这么大的市场需求容纳空间,水泥工业发展如此迅速,产品要流向哪里?

    政府政策的导向。国家在遵循市场规律、按市场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制订了正确的政策的导向。回顾这五年,中国水泥工业一路走来,确实不易,“十五”中期国家将水泥列入高耗能、控制发展产业,“十一五”期间根据市场发展情况,调整了政策导向,如果持续执行国办发[2003]103号文,或者对落后产能实行“先淘汰后发展”,都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协会的协调。协会是连接政府和企业的的桥梁,支持行业健康发展。一方面作为水泥企业的代表,协会和企业共利益,要敢于说话,在关键时候及时地将群众的呼声反映到政府层,例如在鼓励大型化新型干法窑建设、支持大企业发展,从土地、资源、贷款,该给企业“吃小灶”就努力向政府积极力争;而另一方面,当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合理控制、引导时,也敢于站在政府一边,坚决谏言。

    103号文下来之后,要严格控制水泥行业项目,当时雷前治会长就认为,中部的需求刚刚开始,正在步入快车道,同时中国的水泥工业结构在全球处于最落后水平,在这个时候,如果统一控制,不支持大型新型干法窑发展,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可能就没有发展前景了。后来的政策中,在政府和协会的不断沟通、交流、调研中,政策给予了不同引导:

    一是,政策坚持有保有压,保的是大型化新型干法窑发展,压的是落后产能或者是不具有条件的企业、或盲目投资的企业。“有保有压”这四个字,对“十一五”中国水泥工业健康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是,很重要的国家重点支持的60强企业。60强企业的发布,在当时看起来似乎有些不符合市场规律,但符合当时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现实,这就是中国特色。假如不是有重点地支持一批企业,市场的无序竞争、一盘散沙可能将持续存在。而无序竞争、拼命地降低成本,最终损害牺牲的就是消费者利益,因为生产者总是要取得利润的,无限压低成本最终很可能就是低质量,从粗制滥造到假冒伪劣。但水泥是一个基础建筑型材料,假如走到这么一个程度,对中国水泥工业甚至整个中国的建设都是一个灾难性的事情。60强企业名单的发布对“十一五”所取得的成就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

    三是,节能减排到鼓励发展余热发电的政策倾向。余热发电刚提出时,受到电力部门的强烈抵制,但在协会的多方奔走下,政府最终强烈支持,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结构调整才能够进行得如此顺利并取得这么大成果。

    在经历产业高速膨胀发展,雷会长认为2009年四季度发布的38号文是正确的、及时的,如果没有38号文,2010年的好形势也会是很难的,这个文对“十一五”后期、特别是“十二五”前期的水泥产业发展将起到很大意义。如果全行业的思想观念得不到很大转变,仍旧存在大量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可能会造成社会资源很大的浪费。

    “十二五”转型,水泥拐点在接近

     关于“十二五”发展的规划思想,中央经济会议已经做了非常详细的论述,经济转型是主要基调。经济转型这一概念的提出,有理论规律,也有对许多实实在在的客观事实的经验总结。根据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对发展规律进行高度的总结、概括,上升到理论——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从起步到高速发展再到成熟直至工业化完成,各个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跨越或不遵循这条规律,对指导中国经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中国市场发展存在自己的特殊性,幅员广阔,东、中、西经济差异比较大。相对来说,东部地区的转型问题可以说已经摆在了面前,这已经是事实——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已基本实现,建设厂房等的投资可能还会保持一定增长,但增速将大幅弱化,加工业的增长已经到了顶点,对GDP的贡献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高科技领域投资将大幅增多,在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水泥用量将大幅下降。

    工业化结束并不代表经济增长的停滞,过去经济发展中,对工业给予高度重视,农业虽然基本上摆脱了过去靠一人一牛耕田的局面,但还相对落后,加快城镇化率是避免经济总量迅速下降的一个重要途径。经济发展光靠大城市是不够的,要加强中小城市的发展,中国农村距离真正要实现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十二五”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突破口,实施均衡城镇化战略,一方面要发挥大城市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形成都市圈网络,另一方面要推进农村城镇化。

    城镇化意味着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基础设施,一是房地产。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爆发式增长,高速公路已逐渐完善,但铁路、城际铁路还远远不够,在长三角地区可能还会延续到明年甚至后年;而房地产方面,存在大量的需求,国外都不可能做到完全买房,这个问题不是几年就能解决的,同时与国外木材结构等不同的是,中国房屋大多是钢筋混凝土,因此可能在今后很长时间内,房地产对水泥的需求还将继续存在。城镇化建设对水泥的需求在今后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不会减弱,给水泥带来的机遇还是非常明显的。

    对关注的“十二五”水泥需求总量到底能达到多少,一定要尊重市场的规律,看国家“十二五”的投资金额以及投资结构。中国经济是个政治经济,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预计2018年到2020年左右将出现拐点,然而4万亿投资使水泥需求拐点可能提前到来,在“十二五”后期、“十三五”前期水泥的需求总量将逐渐向拐点靠近。具体时点和发展速度,若这两年需求还维持高位,增长速度越快,拐点来的越快,若这两年需求增速还比较平缓,拐点可能来的会晚一些。从一般发展规律看,工业化完成后,水泥需求将在拐点之后迅速下降,并且下降速度非常快,日本、台湾、韩国等国家的这个高位上人均需求总量大约在1吨左右。城镇化建设,可能使中国的人均水泥需求量要比其他发达国家高的多,并且持续高位的时间相对要长。

    针对产能过剩问题,雷前治会长认为有三种类型:一是区域性过剩,如华东地区,成熟性市场面对着超量的产能;二是阶段性过剩,如四川、重庆、贵州,是成长性市场,需求并没有到拐点,还会继续增长,但产能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市场需求增长的速度;三是全国水泥产业的宏观整体过剩,在中国还不是太大的威胁,从总测算来看,过剩量其实并不是太大。真正有威胁的是前两个过剩,主要是由于新型干法产能在2007~2009年大规模、集中释放。区域性过剩现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阶段性过剩就看各级政府怎么采取措施,而宏观整体性过剩已经开始亮红灯了,930文件紧急刹车,只要政府把握得好今后的节奏,在中国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大浪淘沙 挑战中的水泥发展机遇

    经济转型带来宏观环境的变化不可小视,水泥企业沿着老路走可能会走到死胡同,必须从行业内部转型以适应这个大环境的变化。一定要研究透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和风险,不能出现一点失误,这是性命攸关的一件大事,一个战略决策错误,可能就会使企业走到衰败甚至倒闭。计划经济年代水泥一直是供不应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水泥工业的很多排头兵、曾为全国经济作出重要贡献的风云企业,最后落伍了、被淘汰了。“十一五”期间新型干法高速发展也是市场需求拉动,很多企业抓住了机遇迅速发展,比较有代表的先是海螺、后是中国建材,在短短五年内迅速成长,但没有抓住机遇的、沉沦的、大浪淘沙的也为数不少。最成功的经验就是走到资本市场去募集资金,而且要一个铜板掰成两个花,有效、专注主业发展,并且一定要瞄准这个行业最前沿的技术。

    “十二五”水泥行业内部的转型必须要转变三个方面的观念:

    第一,要实现从传统的优质高产到优质低耗的转变。在长期供不应求的局势下,新型干法生产线规模从5000 t/d提高到6000 t/d,6000 t/d提高到更高,我们还乐在其中,觉得玩水泥窑技术已经很高了。但其实这并不是个好事。一个合理的工艺设备所能确定的产量和技术经济指标呈曲线关系:当管理水平上不去或台水泥产量水平上不去时,这时是呈正相关,即提高台水泥产量,单位消耗也下降,经济效益也提高;但台产量达到最高状态时,这时候再不适当地提高台产量时,可能就处于一个负相关,这时候的单位消耗不降反升,经济效益也不是最优。

    第二,要实现从追求量到追求利的转变。水泥产业的技术、管理都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两方面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空间还能有多少?无序竞争造成的水泥价位不高才是造成行业效益低的最本质的原因。传统观念中追求一个量,但水泥的需求弹性并不高,生产过多水泥,经济效益低,纳税能力弱,对资源也是一种极大浪费。获取合理利润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有一个合理的价格,从行业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供需关系,从而保持合理的价位、获取比较合理的利润,这个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产能过剩的区域中,应该靠企业自己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自己要把握自己的命运。

    第三,要实现从新建到收购的发展方式转变。930文件意味着大企业的发展靠一条线、一条线建设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是否不意味着大企业没有发展的空间了?雷前治会长坚定地说,“不是的,大企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水泥行业还要进一步提高生产集中度,还有支持大企业的发展。” 印度的水泥产业集中度在国际上是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它的经验表明生产集中度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但中国水泥行业现在的市场集中度还很低,不要说在全国、在一个区域内要达到这个结构水平也很难,战略重组是下一步大企业发展非常有效的途径。

    并购中的激烈竞争不可避免,各家企业都想做大、都想占住市场,但不能像钢铁行业一样对并购行使行政干预。关键是水泥企业的老板们要逐步走向理性,不要单纯追求企业规模,而是要从如何提高集团核心竞争力下手,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并购,营造小区域里的小气候。“现存的就是合理的”,其他企业已经在区域内生存、形成势力,在前面走过的十几年道路中,很多大企业总想把小企业消灭,但最后反而两败俱伤。在今后的大企业并购中,小企业、大企业之间都要走重组联合、多赢、共赢的路,用利益机制把大小企业联系在一起。在并购上,雷前治会长丝毫不掩饰对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的赞赏。“十二五”不仅要在联合重组的机制上去做调整以适应经济转型,在思想观念上也要做一个转变,形成共同的利益机制才是可能的。

责任编辑:manager
top
网站首页
利国国际老牌w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