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国国际老牌w66·(中国)最给力的老牌

[原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三大亮点值得关注

发布日期:2012-12-22
来源:中国水泥研究院 姜莎莎     发布日期:2012-12-19
    核心提示:十八大后,政府对2013年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仍然是稳中求进,但是在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路径上做了与当前经济发展实际更为贴合的改变,其中三个最大的亮点:一是重质量和效益,二是深化改革开放,三是城镇化。
    【编者按】为期两天的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被外界解读为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头戏”,会议明确指出了2013年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众多专家的解读更是弘扬了会议中传达的积极向上的“明天会更好”的精神,人们对于会议之前的种种“看不清”和“不确定”淡化了许多。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亮点”对此次的会议进行分析,同时从会议对明年经济发展规划的思想中寻找能够指导水泥行业发展的论点与精神。
    2012年12月15-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的召开质量、期间的讲话内容与发言人数均有较大提升。从媒体公开的会议重要讲话内容可以看出,新的政府领导将经济增长的质量放在更重要更突出的位置。
   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第二年经济发展工作的部署都离不开:宏观调控、农业、改革、结构调整和民生五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相互穿插、相辅相成。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经济发展工作部署中增加了城镇化、节能减排、对外开放的任务,2008年之后由于出口的持续弱化,对外开放成为持续倡导的议题,城镇化连续四年未被作为重点提及。2012年城镇化被重新提及,并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同时,对外开放的提法改为内部改革开放,说明2013年的经济发展将主要依靠国内需求的拉动。
    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基调延续2012年的发展基调: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总体要求中强调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而去年的会议中总体要求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十八大后,政府对2013年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仍然是稳中求进,但是在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路径上做了与当前经济发展实际更为贴合的改变,当然改变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内容,其中三个最大的亮点:一是重质量和效益,二是深化改革开放,三是城镇化。 
    一、提高质量、效益成为未来经济发展转型目标
    在过去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部署第二年经济工作的时候确保或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是主要工作任务,今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十八大报告中也强调“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这些都意味着2013及以后的经济发展重点从“速”转向了“质”,GDP情结略有淡化。同时,经济增长的希望进一步转向国内消费。
    质量和效益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国家竞争力都是决定性的,有质量的增长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量大而不强的老大难问题,因此追求“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今后经济工作的立足点。
    如何提高质量和效益首先要打破对过去经济增长方式的依赖,我国的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增长已到瓶颈期,过去依靠粗放的要素投入来获取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无法继续。可持续的增长需要通过产业工人的升级、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来保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未来的中国必须告别只看“投入多少”而不看“产出多少”的增长模式。只有去掉水分和降低代价的增长才是实实在在的、高质量的增长。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各个产业的发展为基础的,只有产业结构调整到以质量和效益为发展目标才能实现整体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变。
    二、深化改革开放,领导实际行动已见端倪
    十八大会议上“改革”已成为热点,十八大报告全文中“改革”一词出现86次,成为报告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的说法也成为人们对十八大报告解读的一大亮点;在十八大之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12月7日和8日视察了广东深圳,随后又到珠海、顺德、广州,视察路线与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路线相似,被海外媒体称为“新南巡”,国内众多媒体解读为“展示了新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再提改革开放由之前的“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转向“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并提出“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允许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尝到了“改革红利”的甜头。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又到了需要改革的路口,尽管改革没有停止过,但从未来经济发展需要和新一届领导的决心来看未来的改革将进入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对改革的推进更加理性化。
三、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质量提高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通过城镇化的推进,即可以拉动投资,又可以增加消费,是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点。
    过去的城镇化重视农业人口数量的转移,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但是相关的基础服务体系较为滞后,可以简单地称为“要地不要人”的城镇化,所以城镇化率虽然看上去过了51%,但实际上人口的市民化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此次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是要改变过去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从量变到质变,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这就要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改善人们的居住和生产环境,建立宜居、人性化的城镇,而且要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结束语:中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出台“四万亿”救市,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然而,与此同时,种种弊端也越来越清晰的突显出来。各界人士对于2010年以来国内经济疲软主要归咎于外部需求不足、内部结构调整不到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卫平认为,经济发展周期因素、政策因素也是两个重要且直观的原因。从中国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消费热点、创新热点是刺激形成经济快速增长周期的最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刺激相关经济政策出台的最主要因素。而目前中国最最缺乏的也恰恰是这两点,致使中国正在步入一个经济低速发展的周期。从今年7月份的政治局会议、11月份的十八大、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透露的未来经济发展方向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央政府将未来的最大消费热点定在城镇化,在创新方面,政府一直以来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但是创新热点却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发现和抓住机会的,因此政府对于创新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无法给出明确的热点指引。
    水泥行业当前的发展现状是产能过剩、亟待结构调整,产能过剩一方面是因为过去的盲目投资所导致,另一方面也是无法找到新的需求亮点。城镇化建设不仅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所在,也必然成为水泥需求增长的一个亮点,但是需要警惕的是不能光看到这个亮点而忽视结构调整的问题,提高质量与效益同样适用于水泥行业。“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化解方案;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这些也是水泥行业在整个经济环境倒逼机制下的首要工作任务。
责任编辑:manager
top
网站首页
利国国际老牌w66